当前位置:小说> 书库> 中国馔馐谭

中国馔馐谭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齐如山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请看这一桌席,共约有四十来种菜。凡官席者,不见得都是这样讲究,但最少也得有二十种,比方四个凉盘、四个热盘、四个烩碗、八个大碗,这就是最简单的了,否则便不够官席。所谓官席者,不一定是官员所吃,总之是够一种讲究冠冕的局面就是了。一桌菜自是不会犯重的,然日期不久又请客,则亦不愿犯重,再者甲请乙吃的这样,则乙请甲时,便不会再用此,一定要有些变化,例如同是鱼翅,有红烧、白汁、桂花、芙蓉、蟹黄、清汤、清蒸,等等。只是鱼翅,便有几十种做法,其余一切都是如此,菜样当然就是越演越多,这乃是一定的情形。

(乙)

西洋民族,发达于寒带山岭地区,宜于牧畜,不宜于农业,出产牛羊等等的肉类多,出产植物较少,肉类充足,养成了一种吃肉的习惯,至今都是以肉类为主要食品,植物则不过辅助品。中国民族则发展于温带,最初在山西、陕西一带,近于寒带,且多山岳,牧畜也相当发达,所以中国人也有吃肉的习惯及嗜欲。三代以后,渐渐地往南发展,到了黄河流域,山岳少,平原多,宜于农业,不宜于牧畜,肉类渐渐地减少,越往后越不够吃,所以就不能不在植物中想法子,于是植物在食品中,就与肉类并重了。故《礼记·内则》有:

饭有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白黍、黄粱等等的种类。

蔬有葱、芥、韭、蓼、薤、藙、藜、藿等等的种类。

《诗经》中见过的水菜更多,不必尽录。

固然周朝时代,关于饮食的记载,还是以肉类为主,但以上这些物品,已经与肉类并重了。此无他,只是因为肉类不足,不能不借重植物来帮助,以后越来越往东南发展,离西北之山脉越远,牧畜越感困难。虽靠海之区,可以得鱼类,所谓鱼盐之利,但彼时海中打鱼的方法尚未发达,所得亦不很多,且难得运往远处,则中原一大片土地之人民,都难得肉食矣。既是难得,便要设法俭省,于是不能再像周朝以前大块肉的吃法了(西洋吃肉,至今仍是大块)。

乃设法切片、切丁、切丝、切末,等等,以便配合菜蔬;及变换烹饪法,某种宜于切片或切丝,某种宜于烩或烹,某种宜于慢成或速成,种种变化,越来越多。这也是中国菜样多的重要原因。总之,肉类是人类最喜欢吃的,不能足吃,便要想法子解馋。此在黄河以北有些地方最看得出来。尤其是吾乡一带若干县,离山远,牛羊肉难得;离海亦远,海鲜等更难得;全靠河中所产之鱼,绝对不够,于是肉类乃专靠养猪。当然也不能足用,可是有客来吃饭,又不能没有肉,于是便创出种种办法。在乡间夏秋两季,正是农忙,难得有客来吃饭,兹只说冬春两季。在这两季中,北方天冷,水菜种类也不多,大约总是下边的若干种的做法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中国馔馐谭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