奋斗人生幸福来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张栓林

主角:郝志学曹丕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就拿如今社会所羡慕的公务员阶层来说,那时的处境也相当困苦。当时在日伪供职的许多“公务人”员曾在《华北新报》上登出《小公务员的生活》《请为公务人员着想》等长篇文章。描述了日伪时期公务员的生活窘况。以一个中等科员来说,在 1943 年下半年,一个月加上补贴才能拿到240 元。但当时的房租均价约为 35 元,一尺布需要 10 多元,一袋面至少得200 元。一个科员的收入不要说养家,就连自己的最低生存都成了问题,不少白领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,争搞灰色收入,有的甚至放下身段,当“板儿爷”奔波在马路上。纵向比较一下,不要说战前,比之1939 年的统计数字,科员的工资只不过涨了一倍,但同时粮食涨了 30 多倍,布匹涨了100 多倍,即使房租涨的较少,也足足翻了 5 番之多。由此可见,这种加薪的幅度比之物价的猛涨,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。对于时下的物价蹿升,曾有人编演过这样的相声段子讽刺时局:“一打听面粉八块钱一袋,真便宜啊,赶紧买吧,拿过来一看,是巴掌大可放二两混合面的牙粉袋!”

物价飞蹿的原因不言而喻。其中最主要的是因日军对许多领域进行了掠夺与控制,自然导致许多商品奇缺,甚至达到有价无市的状态。不要说粮食,到了战争后期,即使小小的火柴都已经买不到了,据说火柴头上的磷,小日本抢去全都用于支援“圣战”了。所以,不少居民,不得不用一种已经绝迹多年“火链”引火的原始取火的方式做饭。对“火链”一词,恐怕许多年轻人连说都没听说过。所谓“火链”,是一种取火的用具,它是用钢制成,形状像镰刀,打在火石上,发出火星,点着火绒。

俗话说,人以食为天。食品副食是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。但在日本人的统治下,北平市民连最低生活保障也成了一种奢望。那年代,日本人把城中所有仓库里的各式能吃、不能吃的东西都严加管制,日伪政府对北平市民必需的食量一压再压定量供应,虽说实行配给制,但往往是供不应求。正如《新华月报》1979 年第 4 期有篇文章提到:一位北平市民说“我要去挤点儿混合面去,去晚了又买不上了。”大量史料显示,许多家庭即使去粮店门外轮换排长蛇阵,后尾儿买不到空手

而归也是常有的事,此时婆娘们宁可冒着日伪特务告密的风险,也得亲娘祖奶奶地破口大骂出出气,而孩子们只会哇哇地哭,让人感到心酸不已。

当时北平市民所说的“混合面”,日本人将其冠名为“共和面”。其实是小麦、稻谷、高粱、喂猪的红薯干、豆饼以及许多叫不出名的乱七八糟的东西,搅和在一起磨碎的,就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粮食。北平老百姓对这东西倍感恐惧,看着它就***,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奋斗人生幸福来
返回顶部